3、 口红效应成为现实。按照这个说法,经济下行消费反而开始上行,人们的消费欲望史无前例地增强。而中国经济正在迎来不可避免的“新常态”,人们更愿意为文化 娱乐和小逼格花钱,反正投资和存款也没卵用了,反正买房看起来已经遥遥无期了,还不如对自己好一点,花钱让自己在人群中有点小特别呢。
4、 信息渠道正在改变。过去我们常常嘲笑煤老板、暴发户们的消费品味,即便腰缠万贯、满身名牌,仍然掩不住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土气,这其实就是一个信息问题, 他们并不知道怎么样的生活方式是有品味的。但是现在互联网正在迅速地消灭信息不对称,你可以轻易地在YHOUSE、知乎、小红书、什么值得买上看到各种逼 格消费指南,看到有钱人如何秀优越;而互联网在消灭一个个中心的同时,也在构建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中心,现在你想知道怎么让自己更有逼格和轻奢,不必去淮 海中路k11,只需要登录上述的中产阶级生活方式内容电商平台就可以了。
环境的四大巨变直接导致了消费过程的各个要素开始发生巨变:
1、购买标的改变了。
在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的购买主要都围绕商品服务的功能体验和突出性价比,但是现在令人惊诧的事情开始亮瞎双眼:体验极差的苹果手表因为纯金的表带就卖 出129000元的高价,这个坑爹的东西却在中国抢售一空,试问购买者真的是在买苹果手表的功能体验吗?罗胖起拍价2.5元的《历代名篇选读》卖出了 30260元的高价,老僵尸的《好好说话》在喜马拉雅赚得盆钵满溢,《李翔商业内参》创造了令人艳羡的销售奇迹,那么试问这些购买者买的真正是内容本身吗 (换句话说他们真的会认真看吗)?直播平台上土豪们一掷千金,还在读大学的小盆友一个月送礼已经达到15万,淘宝上的二次元周边店转眼卖出1500万的年 销售,二次元的爱好者们为周边的花费很快达到头十万,他们买的又是什么呢?
在《疯传》这本书里,“社交货币”的说法被反复提及,在这些高溢价的商品中人们购买的更多是功能体验之外的东西,是一种社交价值:
a、话题谈资,买了这个东西就可以和人吹牛啦,别人见了你买的微型无人机,立刻投来艳羡的目光、这是什么呀,然后你就可以开始好为人师的神吹。
b、个性表达,人家就是要买这种风格突出的衣服,才不管好不好看呢,只要不撞衫不路人就行!
c、情感兴趣,我就是小清新,我买的每个东西都要小清新!我就喜欢海贼王,和海贼王有关的一切我都要买!
d、逼格标签,我也不知道这个东西哪里好,但是装逼犯们都说他有逼格,而且是西方中产特别喜爱的,反正买了他就是有逼格、有档次、有品味!我不知道这个牛奶好在哪里,但是老外的小孩都喝它,就一定有品质不会错的!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