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是这个产品的目标用户,痛点甚至比一般用户更强烈
b. 敢于尝鲜,知道产品不完善也愿意使用
c. 愿意为产品提供反馈和建议
产品发展的种子期
为什么具备这3个条件,才能叫种子用户呢?
这就和产品的第一阶段种子期息息相关了。
有人会说,第一阶段的运营目标,难道不是拉来第一批用户,开始建立和竞争对手的壁垒吗?
错了!就是这种典型的理解错误,导致了文章开篇所提到出现的问题。
第一阶段的运营目标,不在于拉了多少用户数,最关键的目标在于:
「验证产品模式!」
注意看,上面所说的目标中,没有提到数量,而要实现验证产品模式的目标,这其中最重要的其实是用户质量,而不是用户数量。
相反的,如果可以验证产品模式的情况下,越少用户其实越好。
是的,你没有看错,和产品初期很多老板就开始制定的用户数目标不同,这个阶段能够实现用户验证的话,用户数其实越少越好,为什么呢?
因为同样实现验证目的,用户数少意味着成本更低,要做重大修改调整也更容易,用户过多反而是有害的。
(关于这部分的详细阐述,可以查看之前的一篇文章)
但为什么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还是希望这个阶段用户数越多越好呢?
因为他们认为在验证项目成功的过程中,多积累点用户更好啊,一旦验证成功,有更多的用户基础也更容易下一步发力。
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事实:
99%的产品都会失败,失败的大部分原因就在于,产品本身并没有很好地满足用户需求,换句话说,就是产品模式不行。
创业的产品idea大多来自于创始人,他们常常会根据自己的经历和观察,在某个时间点灵光一闪,想到了一个自认为绝妙的idea。
感觉这个想法没几个人能够想到,想到这个产品一定会有很多人使用, 未来非常有前景,于是就开始创业了。
然而创始人的idea肯定自己会觉得很棒,不然也不会出来创业,然而事实证明,真的只有非常少的项目是真正靠谱的,最终能够被用户认可、发展繁荣。
包括在国内公认最擅长做产品的腾讯,每天都有新项目诞生,但也是大多数项目会在2年内停止投入。
所以,互联网创业初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努力让自己成为那1%,能够通过产品模式验证的成功企业。
那批最终活下来的1%项目,产品方向也有很多和最开始设想的方向完全不同。
怎样提高自己产品的成功概率?
这里用到的一个,最成功的方法论,就是「精益创业」,用最小可行化产品,小步快跑,快速迭代。
也就意味着,在创业期间,及时获取来自种子用户的反馈,尽可能缩短每个版本迭代的时间,快速完善产品,打磨出一个能够基本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