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7奥斯卡结束后,从获奖作品来看,好创意还是需要把握消费者、社会、生活等元素,不管传播界面和介质如何变,创意的基本规律依然没有变。但是除了品读获奖作品以外,我们还能从中获取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趋势动态呢?
被誉为“广告界奥斯卡”的戛纳国际广告节已经落下帷幕,这里汇聚了全球最新的创意,轮番的创意轰炸,为创意界送上了一场视觉饕餮盛宴。今年,“人工智能”大放异彩,“中国日”声音响亮,除掉这些亮点,从戛纳创意节的获奖作品中,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关注的趋势?
1、广告内容的极致精简主义
在一个人们注意力分散的时代,复杂的创意越难越记住,“简约风”也开始在创意界盛行。从今年的戛纳平面类获奖作品来看,“极简风格”几乎占领了半壁江山,很少的文字或者根本连文字都没有的平面广告,直接配上品牌LOGO,让消费者的视觉更加聚焦。
例如,今年备受瞩目的“同工同酬、男女平等”的公益广告,采用了恶搞手法将比尔盖茨、扎克伯格、卡洛斯·斯利姆等世界富豪的肖像PS成为女士肖像图,配以口号:假如这些富人都是女人,“她们”也许就没有那么多钱了,人们瞬间就记住了其核心诉求。
“快节奏”是当下社会的一个主流特征,尤其是在中国,在分散媒体时代,人们关注广告的时间几乎可以用零点几秒来计算,因此,企业必须要让受众者看到信息的一瞬间,就能迅速调动大脑潜意识从而进行记忆存储,而“极致简洁”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创意手法。
2、创意与实效必须协同
每个广告人估计都在头疼,到底是创意至上还是实效为先?在广告主那里,这两者必须协同。过去一年屡屡炮轰广告业的宝洁首席品牌官 Marc Pritchard 来到戛纳发表了演讲,敦促广告人要提高水平,提高透明度,摒除浪费,大意就是广告效果越来越差,因此需要更好的广告、媒体内容来推进增长。
相关报道统计,今年戛纳广告创意节共有21位评委,其中有6-7位来自广告公司,剩下的全部来自纯设计公司,评委阵容中,广告公司更追求实效,设计公司更偏创意,更重要的是他们还看到了很多技术驱动的案例。实用性与设计感,创意与转化率,激烈碰撞后如何平衡?
创意的范畴其实已经不仅仅是设计和视觉本身,更准确的应该叫“创造新的沟通元和传播元”。例如,今年戛纳国际创意节上就出现了一本“天书”,或者更准确的应该叫做是“冰书”,一本只有在零度以下5度才能显出内容的奇书,温度一旦升高,文字和内容便会因为墨水问题而消失,用来凸显全球温度升高对企鹅生活的影响,这个特立独行的设计创意,在本届戛纳国际广告节中备受追捧。实际上这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创意,而是一个更好的触发受众思考的角度。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