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身广告的逻辑很简单。对于品牌而言,在社交网络上与受众的沟通事实上没有绝对的控制权。越来越多的品牌发现,他们所谓的“自媒体”便是自己的产品——因为产品是一个品牌与消费者有着强联系的渠道。所以它们开始把更多的创意呈现于瓶身包装上。而这些创意,又可以进一步引发大家在社交网络上传播。当你被瓶身广告吸引,拍照分享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帮助品牌打了一个免费的广告。
但是当这样的“套路”泛滥时,它还能让人wow的感到惊喜吗?
这或许是大公司在营销策略上略显保守的体现。一旦一个营销项目取得成功之后,便会继续沿用,只进行小部分的改进与创新。因为这种方式试错成本低,而且相对安全——大公司的品牌形象可容不得出岔子。但是降低风险的另一面则是消耗新鲜感。除了可口可乐每年夏天的“xx瓶”,就连网易与农夫山泉的合作,事实上也就是把那个轰动的地铁车厢歌词营销案例搬到了水瓶标签上。他们会告诉你这是“延续传统”,但是听起来多么像是“偷懒”的借口。
当然大公司自然是感到压力的。社交网络的冲击之下,人们对事物的新鲜感也稍纵即逝。于是哪怕是事件营销,刷屏也不过一天的时间。所以这对广告代理公司和品牌方都构成了不小的挑战。如何在这之中找到权衡,为品牌持续不断地带来新创意,某种程度上才是数字时代对品牌的最大冲击。瓶身广告创意的重复就是一个最好的佐证。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