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从来没想过,这个故事里可以没有brand role么?如果没有,那比如我请周杰伦说个笑话,然后结尾打上品牌logo行不行?如果没有,我赞助一场明星足球赛,中间插播品牌露出行不行?听上去天方夜谭,但看上去这就是OPPO的方式:
而OPPO的方式是:
消费者→故事(不包含brand role)→品牌好感
它的故事可以完完全全与品牌、甚至品类没有关系。从《周》这条片去看,你可以在当中3分钟、5分钟、结尾处暂停,然后说这是偶像剧、方太、钻石小鸟、佳能的广告,而毫无违和感。而当我去看OPPO品牌广告TVC,包括同期上映的李现、PGONE的个人故事,甚至是去年的杨洋小人国,这些故事都可以完美的套在另外的品牌上。
老实的说,我这里到没有黑和讽刺的意思。
我只是想不通,我们在planning时认为品牌一定要有role、一定要有POV,再不济起码和品类有逻辑上的关联性。为什么到了OPPO这里就只是演员用手机自拍、电话、视频....创意煽煽情就足够了?
站在OPPO的逻辑上
从狂热的“目标受众”角度看来,真的足够了:
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只想到一个简单粗暴的答案:
因为OPPO的逻辑就是:
为对的人砸明星咋流量,硬生生砸出来一个强制关联度 —— 媒介强制你看、你爱的明星吸引你看、感人故事让你看完还哭得一塌糊涂。在反复曝光下,这群“对的人”就是会自动移情的呀(我和我的粉丝应该不会)。
既然我已经能砸出一个强制关联度,我干什么要再花精力花时间打磨什么故事呢?故事可以不用和OPPO有多大关系,只要让消费者看的开心、看得流泪就足够了。
“反正你爱的明星在我这里哦,爱看不看。”
在这个很粗暴的结论下,我的思考得到了升华,到了更高的境界:
即,商业模式决定营销模式 —— OPPO有能力长时间砸出一片天。同样是段永平老板投资的VIVO也很愿意砸钱,OV双子星的营销模式就是砸钱占领心智,砸钱强制关联。这是为什么?
因为手机是可以做成暴利行业的,羊毛又出在羊身上,如果消费者的LTV(用户终身价值)远高于我的CAC(用户获取成本),那么我为什么不砸这些钱?
再往上去想,从本质上说,OV的创始人能构建出这种商业模式,也必定是对当下中国社会环境、社会阶层有很深刻的洞察 ——
手机该是什么样子?
该好看到什么程度?
该强调什么功能?
广告要有多创意?
这些问题不重要。
重要的是中国年轻人需要什么、老年人需要什么?
上图苹果,下图OPPO
右图苹果,左图OPPO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