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老师叫用“像”字造句。我永远只会一句,”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4.合理夸张策略
有人有这个疑问吗——我们应不应该对广告宣传夸张?
大部分情况下,我们肯定需要对产品进行夸张一点的描述。
因为大多数消费者是先看到广告,而后购买;并不是购买过许多次之后,才看到广告。
比如,消费者正想要某个产品(动机),于是去线上/线下挑选,通常情况下,同类型产品不可能只有一个牌子吧,它们全被陈列在一堆,而这一堆同类产品全能满足消费者的该动机。于是,非特定消费者们就只有看产品上的广告文案来判断了。
举例,某夜,我突然想吃进口方便面了(动机),于是奔赴超市,跑到零食区,看见二十几种进口方便面陈列在货架上,我不痴迷任何品牌,但是我就苦苦琢磨呀,到底那一种好吃呢!
假设没有导购干扰,这时候就完全靠产品自己“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咯”。
合理夸张策略的难度在,夸张的程度,和产品本身情况之间的距离,如果夸张得太厉害了,消费者买完过后就会“一阵乱骂”。
解决被消费者“一阵乱骂”的技巧:做个真实性的小标注。
“此图仅供参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表演需要,请慎模仿”
5.突出特征策略
事实上,这一条都不叫策略了,是必备。但话不能这样说,如果针对资源导向的产品,就不需要突出特征,平铺直叙才是最恰当的。
以前在学校,零用钱一个月也没几毛,课余时间喜欢逛逛学校论坛,然后发现为什么这么多人想来学校吃饭图书馆看书呢,要不我帮助一下他们?于是,去搜罗了十张卡,把消息放上论坛,几天就租完了,每张卡100元/月,0成本1个月多了1000元零花钱。
这是资源导向的产品,但是现在大部分产品是市场导向的,它们需要和很多同类产品竞争,于是突出特征尤为重要。
6.拟人处理策略
这个概念貌似最近很火,说的是“人设”。
公益广告常播:“我们要平等对待大自然。”
但这很难,你看xxx坐的汽车排量也不低呀,特朗普坐的凯迪拉克也是个高排放的。
我们自愿和什么东西接触得多,我们就会更亲近什么东西。
比如,他从小和狼生活在一起,七八年过后,他是躲人的,和人不亲近。
从小和数学接触多,擅长数学的人,他们英语往往不好,因为他们太亲近逻辑性了。
从小我是亲近市场营销这个专业的,所以我习惯用它来解释很多东西,或者说,你用市场营销的思维来给我解释某物,我也可以很自然的吸收得很快。
亲近,就意味着习惯、偏向、更好的记忆力、更好的态度、更觉得理所当然。
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把广告、产品拟人化呀?一个玩玩的月儿都要比作人坐的小船。因为受众是人呀,人对人亲近是很自然的事情。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