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告文案不同于一般的文章,缺乏专业基础的策略往往让效果更糟糕。如何让产品深入人心?如何直接将主题推向消费者?如何带给消费者更加深刻的感受?如何让广告促进销售?很多问题,针对不同的产品类型,有着不一样的解决方案。
上周,一位读者私信:“我擅长各类广告文案,加我微信吧!xxxx”。
看来遇见高手了…… 我心头一震,连忙回复:“您知道广告的表达策略有多少种吗?”
他回答,8种。
好了,这是新手。
在写文案的时候,我们可能会无意识的,用上许多技巧策略,然后,再三斟酌,修补过后,变得糟糕。
原因之一,大部分看似脑洞无限的广告人,缺乏扎实的专业基础。
比如,你看看这个标题《广告表达小策略:你猜我总共有几十种?》,它体现了那些广告策略?
下面简单罗列一批。
1.产品实证策略
用写实的手法,直接将产品或主题推向消费者。以带来逼真的现实感。核心在于解决消费者不信任的问题。
“这双胶鞋好不好?你看我,菜刀砍,开水烫,石头砸,完全不变形!”
以前电视上常常有的广告:“纯金项链,整根!只要399!赶快来电话订购吧!”接着,是产品实证的画面,一个男人拿这根金项链来锤!汽车压!化学药水泡!喷火烧!毫无变形变色。
无论这根项链是真是假,但产品实证策略,着实令人震撼。
2.运用联想策略
人类有一张宽阔的思维网络。一件一件的事情和物品,由外力和自身思考作用,在大脑中建立起联系。
我记得个广告:一群童真的小朋友,正在围观一群小鸡仔,鸡仔非常萌,小朋友们嘻嘻哈哈的,说着诸如真可爱之类的,然后小鸡们啾啾叫~~~~叫着叫着往屏幕的右侧走去,然后镜头往右边一转,还是那群小朋友,高兴地吃着鸡块。 (忘记是哪家快餐品牌的广告了)
后来,鸡块销量显著增加,这个广告削弱了消费者对油炸食品的“恐惧”。
运用联想,还能给产品带来精准的某类属性,比如精准的针对一类人群,一类观念,一类爱好,提升档次等等。
多年前,李宁运动品牌,面对新市场的挑战,发现90后成为运动活动中的活跃分子。于是将品牌形象,产品设计,广告风格,全往90后靠近。
李宁按道理必将搞事情的,但结果调研不准确,也许根本没有调研,80后是李宁的主力消费军,而彼时80后反感”90后属性”。
2010年7月,李宁宣布进行品牌重塑以来,公司陆续出现一系列问题,包括多位高管离职、库存过剩,股价从最高的32港元跌至5港元以下。
3.比喻象征策略
以某一事物的外在的形式,或内在的特定含义,来表现另一事物,暗合某种思想感情,并唤起顾客在意念上和心理上,对该事物有一种全新、深刻的感受。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