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每一个媒体人都在思考这个行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的。在日前举行的2016未来媒体峰会上,与会者进行了深入讨论和大胆预测。我们对业界和学界人士前瞻性的观点进行了梳理,以飨读者。 传媒技术和内容呈现方式正在不断发展,但传媒的本质永远不变,那就是身临其境地为受众讲述身边故事。在充满变革和颠覆的时代,在技术不断创新迭代的时代,亘古不变的目标似乎离我们每一个人越来越近了。
日前,在由新浪新闻主办的2016未来媒体峰会上,与会者为传媒业界提供借鉴、提供参考、提供下一步决策的理由。那么,未来的传媒到底会是什么样子?该怎么样去预测?又该怎样去着手?或许答案就在这里。
未来媒体是什么
新浪网副总裁、新闻总编辑周晓鹏认为,未来媒体既是技术也是艺术。他肯定了在未来的媒体报道中技术手段的重要,但是他也提醒大家更要考虑表达的技术形式和思维模式。
过去一年不断听到“机器人写作”,似乎因为技术的发展,真人记者正在成为“元新闻记者”,难道机器取代记者只是时间问题吗?在周晓鹏看来,媒体领域要相信技术的力量,也要相信人的价值。他认为,身边随处可见新闻艺术化表达,往往依赖于技术赋予动态的表达方式,但也应看到,并不是将技术运用好就一定能够得到艺术的表达。技术与艺术的结合中也大有学问。倘若忽视主题、消解人性深度、消解艺术个性,一味追寻科技所带来的视觉语言形式上的变化而忽略其文化内涵,其结果就会导致受众精神内涵上的空虚、苍白与视觉设计语言的世俗化。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认为,所有关于未来媒体的变革都是由人来创造,所有媒体的变化、科技的变化都会反映到人的认知和感受上。因此,未来新闻从业者应当做创新者、桥梁者。并且,就行业而言,要打造一个共同体,对未来发展进行共同探讨。只有更好地拥抱科技应对未来,媒体行业才有更好的发展和希望的曙光。
“未来的媒体,包括日常的信息流的组织与呈现,它本身既是技术也是艺术的表达。要知道美感在什么地方,要知道如何让用户获得更好的体验。因此,在传媒领域应该有技术,但不应该一味崇尚技术而弱化我们的价值。对于技术与人的价值,任何一种单边的否定都是一种迷信,而未来的媒体将是智能技术与人的思维艺术的结合。”周晓鹏将未来媒体需要解决的问题归纳为“信息增量、视角增量与体验增量”。
而针对此次峰会的“浸媒体”主题,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沈浩也带来了他的观点,似乎能够从学术界的角度给“浸媒体”一个直观的描述:“我想,‘浸’既可以表现为用户的体验更加沉浸,也可以代表媒体人更专注、投入。”沈浩也强调了技术的重要性,他表示,技术往往都遮蔽在文化中,只有当技术产生革命性变革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技术带来的变化。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