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得出策略、脑暴创意前的“洞察阶段”,总会习惯性地去搜集、分析“用户痛点”。不少企业的营销传播方案里,最前面几页也会列出“用户痛点”。然而,这些“痛点”是真痛点,还是假痛点?到底什么是“用户痛点”?
先来看看对“痛点”的普遍性认知误区吧。很多人下意识地认为,“痛点”就是“很痛的点”。即:这个点越痛越好,痛彻心扉。真的是这样吗?我们来看看中国特色的有关“计划生育”和“酒驾”的标语:
以上关于“计划生育”和“酒驾”的“痛点”叙述分别是:
计划生育:如果你重男轻女,你儿子将来娶不到老婆!
酒驾:你酒驾?小心命都没了!
这两条标语折射的痛点够狠吧?但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相关人士对这两条标语视而不见呢?因为对于他们而言,这称不上真正意义的“痛点”。打个形象的比喻,如果这些“痛点”是病毒,他们对这些病毒是有免疫力的。
为什么它们是无效痛点?我们一条条解析。
“生男生女都一样,不然儿子没对象”——强调的是一种“利他行为”。如果我不生女儿、他也不生女儿、大家都不生女儿,那么,将来儿子到哪里找老婆?但是,我为什么因为别人的儿子娶不到老婆,我就要生女儿呢?
“真爱生命,拒绝酒驾”——强调的是酒驾后最严重的后果:死亡。但是人一生只会死一次。面对一生铁定只出现一次的现象,侥幸心理固然会占上风。
那么,到底什么是“用户痛点”?什么样的点才能让用户痛起来?
痛点要让我有高感知频率
痛点要有高感知频率,也就是说:能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感受到的。所以,与其寻找最痛的痛点,不如考虑该“痛点”和人们所处生活情境的粘性。一定要仔细思考:这个“痛点”是否每天都能被用户所处的情境诱发出来?判断“痛点”是否有效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它被激活的频率。
举个例子。我特别喜欢的一条TVC,每次看都会流泪:惠氏推出的“礼赞勇敢孕妈咪”TVC。这条TVC是为了推广惠氏的孕妇奶粉。
通常而言,我们会合乎情理地认为,对于孕妇而言,最深刻的痛点就是“分娩一刻”,都说生孩子是世界上最痛的痛。我们对母亲的赞美,也往往从“分娩的痛”这个角度出发,用母亲满头大汗、面部扭曲、声嘶力竭的画面来渲染这个痛点。但是,这真的能戳中孕妈妈的痛点吗?毕竟,生孩子这个过程就只有一次。孕妈妈不需要每天面对“分娩一刻”。
这条视频另辟蹊径,从孕妈妈日常的变化中寻找痛点。比如:怀孕后体重增加了、只能穿平底鞋了、只能素颜出门等。这些都是孕妈妈在怀胎9月里,几乎天天要面对的现实。这也让孕妈妈无法再像怀孕前,想怎么美就怎么美了。这条视频没有以“英雄主义”的视角赞扬母亲的不易,而是抓住日常里孕妈妈点滴细微的变化,结合现代女性怀孕后的心里感受,呈现女性的“勇敢”。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