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很多地面频道深挖本地资源,锁定目标消费者所在的圈层,再去寻找与他们产生关联互动的渠道,提升参与感培育用户黏度。地面频道贴地气的地缘优势,显然更适宜做精准、细致的定制互动,既结合圈层进行实效性动销,又通过粉丝近距离接触培育良性的品牌联想度,反哺线上品牌的塑造,是品牌营销的良好渠道。
七、唯数据论
只在意数据,忽视了对平台价值的全面考量,千人成本、每收视点成本、总收视点、占有率等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媒体的价值,但这些只是量的考察,更要注重媒体质的考察,比如媒体的形象,企业的受众与栏目受众的吻合,栏目的美誉度、忠诚度、栏目在受众的影响力等。
此外,媒介多元化时代,用户在各类应用的活跃时长均保持高位,用户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用户对品牌的感知和体验呈现多情景、网格化。广告主如果思路依然延续“品牌洗脑”式的线性内容推送方式,传统的效果考核模式,显然消费者“用脚投票”的可能性很大。
投放广告,不仅要看电视屏幕的表现,还要看其在多屏(PC及移动端)的价值。因为借助节目的多维度影响力,广告主可以在终端、线上进行广泛联动。
八、唯旺季论
只在销售旺季进行投放,缺乏持续地战略性规划,很多企业只有在销售旺季进行广告投放,淡季就完全停止。殊不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形成是长期形成的,要持续地向他传达企业和品牌的信息!即使是淡季,也不要停止宣传,这样可以占据媒体货架和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更好的削弱竞品的实力。
很多企业还有过这样的经历:投放一段时间感觉没有效果,就停止广告。这是广告主在电视投放中最常见的误区,广告要长期,持续的投入,才能产生效果,消费者做出购买决定不是短时间的,接触-注意-引起-理解-获得-态度改变-记忆-行动,消费者采取下一步的行动都需要广告不断的提醒。
九、唯功利论
一旦广告有效果就减量或停止广告投放。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