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相关数据表明,广告流量欺诈的利润空间高达80 – 94 % ,因为它没有产品成本,没有带宽成本,而且他们使用不知情的消费者的被恶意软件感染的电脑进行欺诈。它可以通过算法、脚本和机器人完全自动化,操纵数以百万计的僵尸网络。
用户每安装一次恶意应用,欺诈者可以从受害公司那里获取0.3至2美元不等的报酬。根据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的统计,全球移动广告的支出到2016年将达到420亿美元。如果按照恶意流量占所有流量21%来估算,欺诈广告将给广告主造成大约80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二、技术
欺诈广告推广者用了高科技手段来逃避技术监管,例如毫秒级更换广告素材,针对不同地区、语言和机型进行投放,除非建立高科技的反作弊团队,否则难以对广告的实时有效性作出评估。
三、监管
广告欺诈活动未来或许将成为可控的麻烦。这样的欺诈无法被根除,但可以得到限制。广告欺诈、虚假流量等行业行业监管力度的缺乏,不仅会为加大广告主的预算负担,更会导致到整个互联网广告商业生态的繁荣发展。长此以往,不仅广告主的权益会受损,优质诚信的媒体也会由于劣币驱逐良币,被迫进入恶性循环。针对愈来愈多广告欺诈问题。
总体来讲,在加大广告行业监管力度,巩固技术门槛的前提下,寻找正规可靠的组织机构是关键所在。举个例子,聚焦程序化广告的平台企业Avazu Holding在应对欺诈上,有自己的解决方案,它建立在基于规则的模式和机器学习算法上的。另外,其内部也有反欺诈小组,专门盯着这个领域。Avazu Holding在应对广告欺诈上,探讨出适合自身的一套技术解决方案并建立专门的反欺诈小组就非常值得学习。
结语:广告主既是广告刷量的受害者,也是“推动者”。当广告主过分追求KPI及某些效果指标的时候,会不自觉的忽视广告刷量的影响。当市场中突然出现明显低于标准价格的广告流量时,很多广告主乐于追求量而不问来源,使得广告刷量有了发展的土壤;另外是对于广告刷量的危害性估计不足,很多广告主认为即便是刷量流量,只要带来的转化数据好就可以了,而忽视了正常流量在归因分析、渠道选择和战略规划上的指导性作用,错误的选择投放渠道,最终使得广告预算越来越多的浪费在垃圾流量上。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