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为广告流量造假行为,广告主被迫提升数量而忽略质量进行广告投放,大量低语标准的广告被消费者厌烦,投放效果得不到提升而形成恶性循环。
尽管目前广告行业的反流量欺诈已经有了非常大的改善,但在美国,反欺诈的成本却一直都居高不下,eMarketer近期的一份报告表明:“越来越多的非常复杂的方法在持续影响着移动端、视频等的衡量指标。”
“我知道在广告上的投资有一半是无用的,但问题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尽管距这句话诞生已经过去了20年,但今天的数字广告依然要面对同样的问题。
MyersBizNet2016年4月曾做过一项调研,结果显示,市场对流量反欺诈的相关话题关注度很高。对美国的媒体代理商和品牌营销人员来说,伪点击率和自动刷量是他们在进行媒体计划和媒体购买时最为关心的热点问题。而可见曝光也逐渐成为了流量欺诈中非常令人担忧的一个问题。
不管广告行业花费多么巨大的时间、资源和精力进行反流量欺诈,效果都未能立竿见影。全美广告客户协会(ANA) 和 White Ops在联合推出的一项关于“数字化广告流量欺诈”的研究表明:从2014年到2015年,全世界范围内有关流量欺诈的基准线都未曾改变过。该研究还表明,广告主们每年都要花费72亿美元来应对流量欺诈。
那些公开售卖的程序化广告库存,通常会存在更多流量欺诈的问题。而公开售卖的市场由于更多依赖于中间环节,这也就给了流量欺诈的组织机构更多混入广告行业产业链的机会。 Integral Ad Science 验证的影响2016年Q1数字化展示广告的数据表明,有8.3%的曝光量都是虚假流量。
大规模的广告虚假流量,对广告主而言,可谓是巨大的资源浪费。但为什么广告流量造假现象如此猖獗,它们又为何会不断壮大,笔者将其归纳为三方面。
一、有利可图
美国互动广告局(IAB)、流量欺诈调查组织以及咨询公司安永( EY )估算,2015年美国的无效流量已经给数字化展示广告行业带来了46亿美元的损失,这其中包括流量欺诈组织和在无效流量上花费的1.69亿美元。
根据估算,仅在恶意广告攻击上的花费就高达11亿美元,这其中包括了用户浏览器劫持、非法下载病毒、以安装僵尸网络为目的的软件安装,以及其他卑劣的措施(如链接劫持和强制广告注入等)。流量欺诈的市场估算规模,从侧面也反映出来其对广告行业的影响之深。
一项由ANA/White Ops发布的独立报告表明,CPM超过10美元时,自动刷量的比例比CPM相对低的库存高出39%。同时,程序化交易媒体,尤其是视频,在虚假流量上表现更为明显。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