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教授LeeRoss研究发现,人们常常高估或夸大自己的信念、判断及行为的普遍性。当遇到与此相冲突的信息时,这种偏差使人坚持自己的社会知觉。
人们在认知他人时总是把自己的特性赋予他人身上,假定自己与他人是相同的,例如自己疑心重重,也认为他人疑心重重;自己好交际也认为别人好交际。
如果你喜欢玩电脑游戏,那么就有可能高估喜欢电脑游戏的人数。你也通常会高估给自己喜欢的同学投票的人数,高估自己在群体中的威信与领导能力等等。
所以品牌有时候会用“十万妈妈的选择”,“全国销量遥遥领先”,“恭祝第1000万台售罄”,这些创意点做广告宣传,其实并不是单纯的炫耀企业实力,而是营造一种群体趋同。
事实上,企业卖1000万台关消费者屁事啊,我一人也就买一台。但造成的心理暗示分为两种,老顾客会觉得:看,我果然没选错,下次还买这个牌子。新顾客会觉得:这手机都卖了一千万台了啊,我也去买个。
06为什么品牌要做形象宣传片
双因素理论(hygiene-motivational factors)
50年代末期,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在企业调查中发现,职工感到不满意的因素大多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预防或消除职工的不满,但不能直接起到激励的作用,故称为保健因素。属于保健因素的有公司政策与管理、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工作安定等。
与此相反,使职工感到满意的因素主要与工作内容或工作成果有关,这些因素的改善可以使职工获得满足感,产生强大而持久的激励作用,所以称为激励因素。这是那些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
同理,品牌不能一直做“保健因素”广告,就是反复说功能的广告,比如“找工作上赶集网”,“买房卖房去房天下”。早期是有用的,相当于强化你的功能属性。
但说多了,大家就麻木了,当同类竞品较多,大家的保健因素都差不多的时候,就需要做一些激励因素的广告,类似讲企业价值观的形象宣传片,展现与目标受众一样的价值观,关于梦想、改变、创新、前瞻等,形成带领受众一起实现的感觉。
07为什么要不断出新产品(包装)
边际效应(Marginal utility)
美国社会学家乔治霍曼斯提出此理论,也称为“边际贡献”,是指其他投入固定不变时,连续地增加某一种投入,所新增的产出或收益反而会逐渐减少。也就是说,当增加的投入超过某一水平之后,新增的每一个单位投入换来的产出量会下降。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