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用户价值特征,最后会表现在用户对于广告内容的行为反馈上,无论是CPC还是CPS,都会产生独立的计算公式。
换个角度,探究用户对于媒体平台的接受度与粘性,其实可以更深地引申为:强化投放媒体的品牌是否真的有助于广告价值的提升?毕竟当下,用户对于平台的粘性越来越多的取决于其对于平台理念是否认同。
在Google与Facebook的广告后台对比时,很多企业都会更加赞同后者的体验,因为从表现形式的丰富性到社交账号的承载度上,Facebook的设计都比强调“自主性”的Google要强,尤其是在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融合推广上,用户的接受度极高,甚至产生了CPM效果好于CPC的局部现象——Facebook的COO桑德伯格曾表示过,那些用户在Facebook上看过但并未点击的广告,同样会在用户心中植入影响,并在最终为广告主带来商业回报。
根据网络广告机构Marin Software提供的数据表明,Facebook在移动端的原生广告点击率要比PC端高出187%,而点击成本却低了22%。
因此,当互联网企业相继拥抱大数据用以提高精准洞察用户的能力之后,广告效率的下一座金矿,恐怕还是要兼济“感性”的运营战略。
纵观报告中的新闻客户端阵营,网易借以编辑精选结合智能推荐的方式,不断为其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内容,内容为王的理念不断助推其“有态度”的品牌调性,这让它在用户认知与沟通上均获益匪浅。
同时,一向号称以技术连接人与信息的数据挖掘产品,今日头条,也在2015年开始强势推进“头条号”核心战略,网罗众多自媒体人,深耕内容领域,相信这也是在补充机器无法解决的用户维系之困。
毕竟,以内容为基础,鲜明的品牌表达最终会包容聚合起气质更为相近的用户群,由此而产生的品牌认知度与转化率都将远远高于冰冷机械的广告平台。
无论社交媒体、新闻媒体还是自媒体,都将开始证明这个道理。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