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片广告,撬动大片商业价值的资源杠杆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8/7 11:46:12)
基于映前和贴片的媒体特点,二者的投放策略也存在差异。
贴片广告一般绑定优质影片进行投放,投放范围随影片上映可覆盖全国,并从影片受众中细分锁定目标人群。映前广告的投放不绑定任何影片,随院线和影院布局可进行区域灵活投放,目标人群没有针对电影观众做出细分。两者的销售方式也存在不同,贴片以电影放映场次进行销售,而映前则以影厅包厅包月进行销售。相对而言,贴片广告在针对大片的投放优势显见,如最新上映的《复仇者联盟2》中三星S6手机专门针对影片做了角色定制版广告和角色定制版手机,有效地将影片的忠实粉丝转化为产品的消费者。而映前广告投放覆盖人群的多少则与投放期内上映影片的质量及观众预期相关性较高。
完美政策落地有偏,市场规范仍待完善
2002年院线体制改革之后,以院线和影院为主体招商的映前广告得到了空前发展,电影银幕映前时间成了贴片和映前广告必争之地。2011年,中国电影协会正式下文规定“播放电影广告时间不得超过10分钟。其中,片方、发行方的贴片广告不超过5分钟,院线和影院的映前广告不超过5分钟”。同时,广电总局为刺激影院建设,将广告放映时间转移给影院方;结果是片方和发行方在拥有影片资源的情况下,还需另行购买影院贴片时间,向院线或影院支付落地费用。
因此,从对产业链的价值贡献看,电影映前广告的收益主要走向广告运营商的产业链下游的院线和影院终端,帮助影院实现票房之外的盈利。贴片广告的收益一部分流向产业链的中上游经营主体——即制片商和发行商,有助于制片商资金回笼,从而降低回收成本和实现盈利的市场压力,提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能有效保证影片的运作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另一部分收益则流向广告运营商、代理商、院线、影院等产业下游方,对全产业链都产生了价值贡献。
近年来,随着电影市场持续走热,院线不断提升银幕广告的资源价格,落地费也相应水涨船高,在达到刺激影院增速的同时也造成了贴片广告与映前广告的不平衡发展。可以说基于全产业链良性循环的政策初衷是美好的,但市场竞争的复杂性有待行业规范的完善和有效监管的补位。进一步完善政策和规范行业操作,而不只停留于播放时间和时长划分,对保证良性竞争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当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利益同时得到最大满足,才可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
由此可见,随着我国电影市场的进一步发展,贴片广告的商业价值还将被进一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