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广告吸引人,但最后却没有买?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9/11 10:39:51)
                        
                        
                             
  (毕竟,被用了忠诚用户用了半个世纪的,应该不是次品货。)
  大品牌形象(Major brand image):
  塑造大品牌、被很多人买的感觉,毕竟我们都相信众人的选择不会错,大牌子不会坑人。
  常见表达:全国销量遥遥领先、中国驰名商标、XX领导者、销量再次夺金、中国最大的视频网站……
  (目测:这些都要违反广告法了)
  独立检测:
  利用第三方机构的检测,来证明自己的优势。
  利用商店形象(Store Image):
  把产品放到一个高端高信誉的卖场去卖,也可以降低感知风险。
  比如阿芙精油本来是纯在线精油销售商,却在高端百货店开设专柜。
  这样,利用高端百货店的形象和信誉,降低自身产品的感知风险。
  “互联网卖化妆品不靠谱,别买阿芙!”
  “谁说的啊?我前天还在新世界百货看到了它的店呢”
  提升价格:
  当不了解产品时,消费者经常通过价格来推测产品质量。当不知道哪个产品靠谱时,他们就会直接挑贵的买。
  比如孕妇防辐射服,价格越高卖的越好。
  再比如东阿阿胶当年不知名,涨价后反而大卖。
  2、财务风险
  风险来源:产品不符合自己支付的价格,担心自己买贵了。
  比如:逛街时发现一款特别喜欢的鞋子,但是担心自己买贵了,最终还是没有买。
  大部分消费者之所以想比较价格,其实并不是真正地为了能省多少钱,而是担心自己吃亏,担心自己没有做好最优选择。
  比如买回来鞋子本来兴高采烈,但是被说——你这鞋子啊,昨天京东上只卖299。
  而解决方案就是塑造一种“现在买并不会吃亏”的印象。
  比如:
  营造抢购的感觉。(既然大家在抢,相比是买了不会亏)
  限时降价。(你看,打折只有18小时了,今天买肯定不会吃亏!)
  退款保证。(买贵了全额退款,这下放心了吧?)
  总之,消费者可能很想要你的产品,但是往往在最终决策的前一秒放弃了选择,可能是担心“现在买可能不划算,万一吃亏怎么办”。
  而你就需要想办法通过各种营销手段来减少这种财务风险的感知。
  3、时间风险
  风险来源:消费者担心购买花费时间长,或者购买失败后重新选择花费时间长。
  比如:
  网购买西装,担心一旦无法符合自己的预期,重新选购又耗费大量时间。
  互联网叫车服务,担心一旦没有叫到车,白白浪费自己的时间。
  常用的解决方案:
  口碑推荐:
  注重用户的二次传播,想办法刺激用户的口碑推荐。(朋友用过的,应该没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