阑夕:贾樟柯为什么要为陌陌拍摄广告?
来源(广告买卖网) 作者() 阅读() 时间(2015/8/7 11:44:39)
60年前美国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我们的人生阶段切成了八份,从那之后亲密和孤独的冲突终于师出有名。那一段人生在发展心理学上被定义为成年早期,在更广泛的场合里,我们叫它“年轻”。
年轻这个词,出现在几乎所有互联网产品的用户定位描述中。文本里对年轻的期待总是一致的,“富于好奇”、“勇于尝试新鲜事物”、“渴望沟通”,这种千篇一律的褒奖和互联网精神似乎一脉相承。然而出于尽量扩大市场的考量,很多互联网产品会在定义用户群体的时候一再将年龄层拉宽,18-25岁的核心人群被扩展到40岁的也时常能见到。而陌陌却例外的在创始之初就坚定走年轻人路线,哪怕是在被舆论定位成“约炮神器”的时刻也并未急于洗白而更改初心。
在2014年,陌陌用一连串的TVC逐次强调自己的年轻属性,越来越鲜明的针对年轻群体塑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形象。从5月的“总有新奇在身边”,到7月的“就这样活着吧”,再到11月的“7个纹身的故事”,主题可以说是层层渐进,一步步抽丝剥茧提炼出自己典型用户的感召力——离经叛道、个性鲜明、不甘平庸,总之,就是“年轻”这个时段应该有得样子。
几次TVC都带来了不少的好评,显然陌陌也刻意要将TVC的战术继续运用下去,近日推出的贾樟柯所拍摄新TVC就是另一次意在年轻群体的情感营销。
陌陌这次的营销动作以王力对贾樟柯的邀约拉开序幕,排除那篇邀约信本身极富感染力的文案不谈,整体宣传策略的选择就十分耐人寻味。贾樟柯这种大牌导演出马,本可以用“大手笔”或者“豪华阵容”的概念包装,而陌陌选择剑走偏锋,避开此类有广度却无甚特色的话题点,专注于TVC即将承载的内容表达。或许就是因为陌陌在和年轻族群打交道的过程中,明白感情是年轻人最容易被煽动的东西。
王力的邀约信中,一再透露出对年轻时代的感悟和体验,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都是对年轻群体共同的痛苦期的耿耿于怀。贾樟柯虽然近年来刻意将视线从年轻族群上转移,但是他始终是那个拍出《小武》的贾樟柯。即便是这几年的贾樟柯,从《二十四城记》到《天注定》,惯于表达的依旧是人生的痛和社会的伤。而这次陌陌TVC的主题“孤独”,就是社会给年轻人带来的伤口。
孤独,源于心理上同一性的诞生。通过同一性的建立,我们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且坚持自己的价值和生活方式的同一,从而区分自己和他人。中国社会独特又略带畸形的发展速度,导致同一性扩散成为年轻族群的群体性心理偏移——无法继承父辈的价值,找不到现实中的榜样,对价值感到迷茫和焦虑。在这样的心态之下,和他人的距离会变得很容易失调,渴望一切感情,却又容易陷入自我孤立。这种心理学上鲜血淋漓的解释,在贾樟柯的镜头下变得容易理解——现实社会里身边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属感,而陌陌里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可以给得更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