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小广告不再“强制停机”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2/9/12 10:06:36)
“城市牛皮癣”——小广告,是城市顽疾之一。伴随着我国今年颁布实施《行政强制法》,城管部门曾使用的“强制停机”措施有违法之嫌。昨天,丰台区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做客北京城市服务管理广播《城市零距离》时透露,目前,发小广告,强制停机措施已经终止。
现状:
小广告清一公里每年1.36万
记者发现,目前本市垃圾桶、公交站牌、电线杆、公用电话亭等设施已成为小广告重灾区,从黑车、办证、医疗甚至色情广告,五花八门。
这些“城市牛皮癣”不仅破坏城市环境,也让管理部门大伤脑筋。一位清洁工人说:“乱贴还好清理,直接刮掉,但那些用墨、油漆乱写乱画的小广告,很难弄干净。”
据丰台区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清理小广告需要清除设备、涂料、工具、人员,按目前市里相关标准,在主要路段上,清理一公里小广告的费用每年大约1.36万元。
治理:
强制停机属违法已终止
早在2002年,城管曾使用非法小广告警示系统,俗称“呼死你”治理非法小广告,即向小广告上刊登的呼机号和手机号发送信息,敦促其改正违法行为并接受处理,直至机主关机或停机。
2004年,第二代“呼死你”面世,以手机短信形式使小广告上手机号的机主无法再使用呼叫转移的方式转移警示内容,且每接受一条短信就会损失0.5元。
2006年,本市出台《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修改草案)》,规定城管部门可通知电信企业暂停小广告上通信工具号码的使用,自此“呼死你”被“强制停机”取代。
虽然“强制停机”立竿见影,小广告治理成效显著,但伴随着《行政强制法》的实施,这种办法不能再用。据丰台区市政市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北京市市容环境卫生条例(修改草案)》只是一个地方性法规,依据《行政强制法》的相关规定,公民有通信自由,因此,北京的地方性法规就不能再规定“强制停机”,目前,发小广告“强制停机”措施已经终止。
新招:
“专贴柱”等防小广告反弹
停止发小广告强制停机后,违法小广告现象确实有一定反弹。但城管部门对违法小广告的调查、取证一刻未停,而且还推出不少新招,升级小广告治理方式。
例如,东城城管队员推出“防贴衣”,给电线杆贴上同色系的特殊“壁纸”,为变电箱、指路牌和公交站牌涂上高科技透明涂料,让小广告一贴就掉;西城区城管协管员则用手机“随手拍”,迅速定位非法张贴小广告的行为,迅速处理;海淀城管则对举报非法小广告的市民进行奖励。
丰台区在包括环路、城市连接线和重点区域等小广告复贴率较高的人流密集处,试点设置了350余个小广告专贴柱,引导小广告有序张贴。
新闻点评
律师:《行政强制法》
有效解决乱执法
“过去,许多行政机关实施强制措施时会出现乱执法和滥执法现象。”丰台区律师协会副会长郑爱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不少执法机关在追求制止违法行为的效果时,会忽略强制措施是否会侵犯市民的合法权益。“《行政强制法》的立法目的就是要真正解决行政强制措施实施过程中的执法乱象。”
郑爱丽指出,《行政强制法》第十条规定,法律、法规以外的其他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行政强制措施。另外,行政强制措施的种类分为:限制公民人身自由,查封场所、设施或者财物,扣押财物,冻结存款、汇款等,城管部门过去实行的小广告强制停机并不在其列。
“《行政强制法》还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实施行政强制,享有陈述权、申辩权’,但这些小广告电话,很难找到当事人进行面谈,因此有可能出现误伤他人的情况。”郑爱丽说。